2013-09-22

回歸自然––赤足跑滿月感想

      第一次看到「赤腳跑」這個名詞,是在跑步該怎麼跑的書裡,也曾因為要矯正姿勢跑法的動作而跑了很短距離的赤足跑;然而小弟一直以為赤足無法跑很長的距離,偶而在馬場看到前輩以赤足方式跑全馬,都以為他們只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練武奇才,小弟才沒那種能力做如此瘋狂的舉動,理由當然不外乎踩到東西會讓人受傷、肌力不足以支撐等等,所以並沒有把赤足跑放在心上。
      今年初偶然在書店看到「更快更安全的赤腳跑步法」這本書,好奇的翻了幾頁,內容雖不多,但解答了一般人對赤足的恐懼,也提供了練習赤足跑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小弟不再以為赤腳跑長距離是不可能的事。只是小弟當時才剛完成初馬,跑步的重點放在如何順利完賽,仍然沒有把赤足跑列入考慮之中…
      七月跑完星光馬後,有感於身體的疲累程度不斷升高,加上不間斷練習比賽已超過一年,為了讓自己的身體好好休養,決定封跑一個月。然而已固定的生理時鐘,依舊讓小弟早早起床,無所事事只好看書,此時剛好就拿到「天生就會跑」這本書,裡頭不但描述  Tarahumara 族人與一群超馬瘋子的傳奇故事,更傳達了很重要的概念:鞋子是造成跑步受傷的元兇。這本書越看越起勁,於是下定決心恢復訓練後要把赤足跑加入訓練內容。
      各種有關赤足跑的書及網站均提及練習赤足跑必須慢慢來,切忌一開始就跑太久太遠,於是小弟在恢復練跑第一星期時決定練跑完後,脫掉鞋子赤腳「走」操場幾圈。剛開始感覺真不習慣,總覺得腳底特別敏感,只要從路面不太平的地方走過或是踩到小石子,馬上就有很強烈的感受,走了幾天後,也許是腳底開始學習放鬆了,狀況才好些。
      有了赤腳走的經驗後,開始進入跑步的階段,不敢跑太多,只在每天練跑的最後一圈 (400 m) 改成赤足跑。只是一開始跑就被自己的腳步聲嚇到,原本以為自己練姿勢跑法一年有餘,應早已掌握輕輕落地的技巧,開始赤足跑後卻發現還差得遠呢!好難啊,即使已經不斷告訴自己要放輕腳步了,仍然還是難以體會。為了怕分心,沒做好掃視路面避開危險物的動作,接下來幾天就暫時不管放輕腳步的問題了。這星期的訓練也額外發現赤足後很自然會以前腳掌著地,但也不要太過拘泥於後腳跟完全不著地,尤其是慢速跑的時候,如果腳跟完全都不著地,小腿乳酸堆積的速度會非常快,讓人有跑不下去的感覺。正確的說,應該是前腳掌著地後,接著後腳跟微微著地 (但重心仍在前腳掌),然後再抬腳離地。
      就這樣每日一圈持續了一週,感覺肌肉沒什麼大礙,於是第二週加到兩圈,為了讓腳底感受不同路面的回饋,還特地在進入直道時叉出 PU 跑道外,跑一段柏油路。赤足跑柏油路的感覺真的和 PU 大不同,由於路面較硬的緣故,剛開始只覺得腳掌與路面接觸面積變小,導致身體的震動感好像變大,跑了兩三天後試著把重心壓低些,這時才感覺腳掌較為放鬆,接觸面積也加大,跑起來才較順暢。前一星期腳步聲過大的問題,也隨著重心壓低而有些改善。原來關家良一觀察台灣超馬跑者重心太高易受傷 (詳見此文),其實真的有一番道理在。
      赤足跑進入第三週,再把跑量增為三圈,沒想到左腳蹠球部外側卻疼了起來,仔細觀察到底哪裡出問題,最後終於發現以前穿鞋跑一直沒注意的問題:左腳著地太偏外側。以前做過 asics 動態足測時即發現左腳有這種情形,可能是穿鞋跑並無任何不適,長久下來都沒去重視,直到現在赤足跑後問題終被突顯出來。接下來的幾天,小弟都特別注意左腳的著地動作,儘量修正成不要過於外側著地,疼痛感也在修正後得到改善。
      第四週,跑量增加為四圈,此時的感覺好極了,赤足跑整體跑起來相當舒暢,且發現比起穿鞋跑,步頻似乎增加了一些,背也更加挺直,跑起來有比較輕鬆,呼吸也較順暢。哈!看來小弟也開始享受赤足跑所帶來的好處與樂趣囉。
      邁入第五週,赤足跑再加一圈成為五圈,剛開始一切都正常,可是快結束時卻感覺左腳腳背不太對勁 (怎麼又是左腳?),隔天再練依舊感覺不好,就是覺得有點痛,看了「更快更安全的赤腳跑步法」有關腳背痛的章節,也許真的是跑太多了,於是決定休息吧!這次不知要休息多久才會復元,但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著想,只得忍耐了,打算完全不痛後再從頭來吧!
      赤足跑至今正好滿月,雖然以腳背痛停止練習收場,但這段期間的初體驗給了小弟很大的幫助,藉赤足跑讓小弟可以虛心檢討自以為完美的跑步姿勢,修正錯誤的動作;也讓小弟體會了回歸自然本能的舒暢感;當然,轉換成赤足跑必須循序漸近的道理,說得容易要做到卻相當困難,這也是小弟要學習的課題。期勉自己未來能在赤足跑這條修行路上繼續學習精進,享受造物者賜給我們天生就會跑的技能帶來的歡樂時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