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31

這才是台灣的天空步道:錐麓古道(下)


    吃完午餐後,再度整裝出發,此時已經可以遠眺錐麓大斷崖的壯麗景觀了,斷崖上沿著等高線的古道清晰可見,想想待會兒就要走上這段最驚險的路段,心情就越來越興奮了。
另外那條往下流竄的痕跡,在二十多年前錐麓古道尚未開放時,曾有位瑞典來的登山客私闖古道,行至此已近黃昏,不想原路折返的他見此以為有路,且下方即為溪谷與公路,於是直接下切,沒想到轉個彎後發覺沒路,也無法再上攀,就這樣掛在山腰長達三天之後,一位在流芳橋下車抽菸的計程車司機,抬頭一看發現有人,以為見鬼了,仔細看才發現這位登山客正在揮舞衣服求救,才趕緊聯絡救難單位將人救下…
遠眺錐麓大斷崖
    講到這雪巴嚮導語重心長的說:外國的登山教育總是教人迷路時要下切溪谷,沿溪谷走即可到達城市,但外國的古老地形坡度較緩,台灣卻完全不同,由板塊碰撞所構成的台灣山區,山勢陡峭,加上台灣山區氣候變化相當劇烈,一下大雨即可能造成山洪爆發,下切溪谷不但不容易再上攀,還可能會面臨被大水沖走的危機…在台灣登山,迷路時就待在原地,有帶哨子就吹哨引起注意,較易得救,千萬不可下切溪谷啊~~

    續向前行,在陡邊坡的對面樹上發現了礙子,所謂礙子,即懸掛與固定通訊線路的絕緣裝置,古道上各駐在所間聯絡管道之一即是這靠這些通訊線路,目前錐麓古道上能找得到的礙子,大概就只剩這麼一個了。
樹上的礙子
    走著走著,嚮導在路邊撿拾了一個日據時代麥酒的酒瓶,能證明此路為日式古道,除了駁坎、駐在所地基之外,就是酒瓶了。只要是日本統治過的地區,在駐在所附近都能發現麥酒瓶的蹤跡,如果上面的浮雕字是中文,大部份皆為台灣的松山酒廠,或是中國東北的酒廠所生產,古道上也曾發現英文、韓文等酒瓶,則是其他殖民地國家生產的。
中文浮雕的麥酒瓶
英文浮雕的麥酒瓶
    即將抵達斷崖駐在所前,看到了「故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之碑」,紀念西元1916年一位被原住民出草的日本警察。其實這位警察運氣真的很差,當天一位原住民因為失戀太過傷心,為了展現自己的男子氣概給族裡的女生看,利用向斷崖駐在所借磨刀石時故意找喳,以磨刀石無法將刀磨利為由,將這位警察殺害。
持館代五郎之碑,
日本使用臥香,故前方香爐裡的
香均是橫躺擺放的
    終於抵達斷崖駐在所了,斷崖駐在所建於西元1915年,原名東麓分遣所,1920年改稱斷崖分遣所,1922年改稱斷崖駐在所。日人強制原住民移往平地後,此駐在所功能大減,在1934年裁撒。斷崖駐在所基地面積不大,是個小型的駐在所。在此稍事休息補充體力後,準備要走重點路段ーー錐麓大斷崖啦!
斷崖駐在所遺址
    啟程往錐麓大斷崖前進,沿途上隔著立霧溪望向對岸的福磯斷崖,一條河切穿了高山,創造了兩個大斷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讚嘆,渺小的人類身處其中,怎能不感到謙卑呢?
錐麓大斷崖附近隔河觀看福磯大斷崖
    進入錐麓大斷崖了,也是整個錐麓古道最精華的路段,不多說,就以照片讓各位感受一下前人所說行經該路段「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的驚險吧!
錐麓大斷崖一景
錐麓大斷崖上的鐵橋,古時候只有木棧橋(鐵線橋),
可以想像為何行經此處「人人均捫壁蟹行,
自始至終不敢交談」
鐵橋上回首來時路,驚奇險不言可喻
狀闊的山河,更顯出古道之渺小
往下俯看落差高達四百公尺的溪谷,
有沒有發現這塊凸出河道的岩石很像鷹嘴呀?
小弟所站的地方,台灣總督
佐久間左馬太也曾站在相同
位置照相喔!
再來一張驚險照
    錐麓古道行經大斷崖的路程約500公尺,當初日本曾招募國內工人前來開路,沒想到工人一看到錐麓大斷崖,嚇得丟下工具逃離現場,日本當局只好強徵原住民從高處吊掛垂降至山腰埋炸藥開路,可見這段路程的開路過程有多麼的艱辛…
    行至錐麓大斷崖250公尺處,有一隧道,雪巴嚮導停下來叫小弟觀察一般登山客過此隧道有什麼反應,小弟不是很懂,因為大家就很普通的走過去呀,沒想到走入隧道內經嚮導指點往山壁一看,啊!原來一般的登山客都漏掉了山壁上有個觀音像,此隧道正好位於錐麓大斷崖的一半,當初開路過程相當危險,也發生了些意外事件造成死亡。當道路開鑿至此,就在隧道山壁上刻上觀音像,以安撫人心。
隧道內的觀音像
(不是地藏王喔~別搞錯!)
    一般登山客沒發現觀音像,當然就更不可能發現在隧道外的開鑿紀念石了,紀念石上記載著「開鑿紀念」四字、工程師梅澤柾的簽名、以及大正三年的字樣。
開鑿紀念石
    過了此隧道,代表著錐麓大斷崖已走了一半,還有另一半等著我們去完成呢!
看到鏡頭前方那條小徑了嗎?
這就是前文提到20多年前瑞典
登山客下切受困所走的路,遠
方公路較遼闊處即是當時計程
車司機停車抽菸的地方
走在古道上,遙想當年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
感謝之情由然而生
有點那種「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味道
    走完500公尺大斷崖,再度回到林木參天的古道,自此開始緩步向下,走了許久,在某個轉彎處發現了一口古井,不知這口井到底是儲水用的,還是真的有水源源冒出?
古道上的古井
    續前行,走到了巴達岡二號橋,此橋在日治時期為一木棧道鐵線橋,古道未開放前因年久失修而毀壞,後經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整理,花了五百多萬完成了此鋼索新橋。橋下為巴達岡溪,只有在下過雨後才看得到溪水,平時都是以伏流的模式在地底下流動著。為了讓走了一天的雙腳可以休息一下,雪巴嚮導提議在巴達岡二號橋上吊腳,於是我們就走到橋的正中央,躺下將雙腳抬高休息,閉上眼聽著水聲,微風吹拂,舒服至極啊!
雪巴嚮導於巴達岡二號橋上的悠閒,恰與
後方登山客匆匆而過的身影,形成強烈的對比
    休息足了,繼續前進至巴達岡部落,此地位居交通與軍事要衝,清朝時期即吸引人民來此定居,日治時期更在此設立巴達岡駐在所、招持所、俱樂部宿泊所、衛生所、蕃童教育所等設施,顯見此地的重要性。台灣光復後此地仍繼續有人民居住,甚至到了西元1986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之前仍有兩戶人家,國家公園成立後才搬離。部落劃分為四個平台,平台間以邊坡駁坎作為分界,目前除第四平台淹沒於荒煙漫草中,其餘的平台依然完整,是個佔地相當廣大的部落。
部落大門的石柱,柱子上還留有當年掛招牌的鐵勾
第一平台,日治時期主要作為俱樂部之用
第二平台,日治時期為巴達岡駐在所,
台灣光復後為一般住家,
照片中的水管即為最後那兩戶人家自巴達岡溪引水使用
第三平台,日治時期作為外地警手宿舍用
    離開巴達岡部落,代表整個錐麓古道進入最後的1K路程了,最後幾百公尺下坡路段已不是合歡越嶺古道的範圍。抬頭一看,發現巴達岡一號橋就在上方,那是聯絡巴達岡與布洛灣部落的重要通道,日治時期布洛灣的原住民小朋友必須翻越山頭經過此橋至巴達岡的蕃童教育所上課,相當辛苦啊!
巴達岡一號橋,屬合歡越嶺古道一部份,
但此段古道未開放,只能在山下遙望著它
    看到錐麓吊橋,即代表燕子口到了,行程終於告一段落啦。從早上7:00自慈母橋出發,抵達燕子口已是下午5:00了,短短10公里的路程,我們走了10小時。只有和雪巴嚮導一起走錐麓古道,才會走這麼慢吧?
錐麓吊橋到了
錐麓古道燕子口端,也是今日行程的終點

後記
    行走錐麓古道,特別能感受它的驚、奇、險,也多虧了雪巴嚮導的帶領,才能真正領略古道豐富的歷史、地理、人文、自然景觀、以及生物的生存之道。當初因為認同雪巴先生「古道是有歷史的,必須要慢慢走慢慢欣賞」的理念而找他擔任嚮導,親自領教過後發覺雪巴先生真的非常專業,除了將古道的特色講解得非常詳細之外,還會順便帶到登山安全、野外求生、LNT概念實踐、原住民山林生活智慧等,讓小弟真的開眼界長知識了。如果各位認同他的理念,下次要去錐麓古道時,不妨請錐麓古道專業嚮導雪巴先生當嚮導吧,保證讓您有個難忘的古道之旅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